close

  乾隆年間(1743年)在河間縣附近的護持寺村住著一位姓的農夫。有一年村裡鬧嚴重的飢荒,土地的農作物收成不好,村民幾乎都要餓死了。許多養牛人家受到飢荒的影響,養不起耕牛只好忍痛帶去屠宰場賣掉。

 

  這天農夫走在路上,經過屠宰場時正好看見兩隻耕牛被屠夫趕到屠宰場裡準備宰殺。耕牛們似乎有著靈性,知道自己死期將至,哀傷的趴在地上吼叫怎麼樣都不肯往前進。農夫看到這樣的情景萌起憐憫之心,為了讓耕牛免於被屠宰的命運,想方設法買下耕牛。可是掏出了錢包才發現身上帶的錢不夠,趕緊跑到附近的當舖把身上穿的衣服拿去典當,好不容易換了些錢向屠夫買下這兩隻待宰的耕牛。剛好這天是寒冷的冬天,農夫赤裸著上半身,忍受寒風與別人異樣的眼光,拖著沉重的腳步把牛牽回家飼養。

 

  就這樣過了幾年,有天晚上農夫有事獨自外出,只留下妻子和年幼的孩子們顧家。沒有想到壞心的盜賊們早已在旁虎視眈眈,一看到農夫出門,便從屋頂一躍而下,揮舞著巨大的斧頭,準備劈開家門搜刮財物。手無缚雞之力的妻子與孩子們被突如其來的巨響與吆喝聲嚇得緊抱在一起,趴在床上發抖不知該如何是好。

 

  沒想到在這絕望之際,救星突然出現!奮力跳進屋子裡怒吼一聲,勇猛的與手上拿著大斧頭的盜賊們博鬥。這救星居然是農夫幾年前從屠宰場解救的兩隻耕牛!耕牛的力氣非常之大,為了保護農夫的家人,不顧危險頂起頭上堅硬的牛角與盜賊激烈衝撞。耕牛被拿著大斧頭的盜賊砍得滿身是傷卻越戰越勇,終於成功擊退盜賊。

 

  兩隻耕牛為了報答農夫的救命之恩,在盜賊的侵略中拼了命的保護農夫的家人,據說在耕牛身上可清楚看見博鬥後留下的刀疤與傷疤,而這個「贖牛護主」的故事也就此流傳開來了。

 

【故事啟示】

 

臺灣早期為農業社會,靠著耕種稻米維持生活。但農夫一個人在強烈的太陽底下耕種實在是太辛苦,此時若有耕牛幫忙拉動耕具、分擔運載物品等吃重的苦力,耕田工作就能夠事半功倍。農夫與耕牛每天朝夕相處,一起工作、一起曬太陽、一起淋雨、一起吃飯、一起休息…做什麼事情都陪伴在對方身旁,感情十分的深厚。若沒有耕牛的陪伴,農夫也無法一個人完成耕作,更不用說最後還有稻米可以收成了。因此在早期農民的生活中耕牛是不可或缺的夥伴,農民對耕牛時時存著感恩之心,就算耕牛年紀衰老無法持續幫忙耕種、做活、拉車,念於往日情誼也會持續飼養耕牛直至死亡。因此,在古時後法令明文禁止宰殺耕牛,且賣掉、宰殺耕牛的人容易被視為冷血無情之人。現今時代科技發達,農業大多由耕牛輔助耕作改為機械輔助,雖然農家已不再飼養耕牛但類似耕牛存在的家庭夥伴,如狗、貓、兔子、鳥類等小動物也有許多人在飼養。但為何時常在路上看見流浪動物,是否因人們未善盡養護責任而衍生出種種棄養問題,是值得我們深入去思考的問題。

mab3pHEBnkjnB-0ze7gw.jpg

故事中的耕牛尚懂得報答農夫從屠夫手中救起的救命之恩,人類又豈能傷害、丟棄日日陪伴在身旁成長的動物夥伴呢?學習善護生命、保護生命,是人生中重要的功課。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慈庸-讀經班學習 的頭像
    慈庸-讀經班學習

    讀經班學習-慈庸部落格

    慈庸-讀經班學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