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蕾莎修女出生於1910年東歐的馬其頓共和國,全名是艾格莉絲.龔莎.包雅舒(Agnes Gonxha Bojaxhiu),父母親稱她為小龔莎,全家都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在德蕾莎修女69歲時,為促進世界和平付出貢獻,榮獲了1979年的諾貝爾和平獎,今天就來講述她這一生為弱勢族群發聲、奉獻的傳奇故事。
這一切都要從小龔莎年幼時的經歷開始說起…。4歲,是個孩子充滿著歡樂童年的歲數,然而,這時的小龔莎卻遭遇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混亂時期。道路上滿是受戰爭襲擊、無家可歸的人們,可憐的他們被戰爭奪走了一切,只能挨家挨戶的敲門,乞求好心人士施捨一點食物充飢。
小龔莎的家境還算富裕,父親長年經商,母親是善良賢淑的女人。每當窮人上門乞討食物,母親就會溫柔的叮嚀孩子…「你們要記住,任何時候都不能失去『愛』喔!付出愛心,慷慨的對待每一個人。」因此小龔莎的母親應門時總是面帶微笑,慷慨地分享家中的食物。
在小龔莎9歲時,父親遭受政治迫害而過世了,家庭的經濟壓力全落到母親身上。為了遠離傷心地,舉家搬遷到遙遠的鄉鎮定居了下來,由母親經營小店的生意,獨自撫養孩子長大。雖然收入減少,母親也不忘持續幫助有困難的人們,就這樣,在母親身教的耳濡目染之下,助人的美德深耕在小龔莎心中,慢慢地萌芽開來。
小龔莎從小就喜歡參與天主教會的活動。在高中畢業時,曾經聽聞神父述說印度加爾各答地區聚集著貧民的慘況,於是在徵得母親的同意後加入勞萊德修女會,成為了一名修女。就此立定志向,前往印度為窮人服務,並且取名為德蕾莎修女。
印度自古以來存在著種姓制度,將人民分類為四個種姓(階級):一、「婆羅門」即是僧侶與教師;二、「剎帝利」是武士與軍人;三、「吠舍」即是商人、土地主人、牧場主人以及放債者;四、「首陀羅」是農民。種姓制度是以家族繼承的方式延續給後代子孫,孩子的身分、地位出身時就已註定,富有的人一輩子過著富裕、安樂的生活,普通人則過著一如往常普通的日子,幾乎沒有翻身的機會。
然而印度的社會當中還存在著賤民「帕里阿」包括屠夫、鞋匠等,被人們戲稱之為「不可觸摸者」,是完全被排除在這四個種姓制度之外,印度裡最貧窮、最沒有人權的一群人。我們很難想像這些人被嚴格規定不能夠喝乾淨的水,只能夠飲用骯髒的水解渴;不能進入商店購買物品,只能乞討或站在遠處等待店員將物品扔給他們;沒有資格進入法庭伸張權利,孩子們也沒有權利去上學,吸收知識。而善良的德蕾莎修女前往印度,幫助的正是這群被人們漠視的賤民。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印度的加爾各答擁入了幾十萬無家可歸的難民,使得這灰暗的城市變得更加擁擠。沿著路上行走,處處可見生了重病、身體殘缺或瀕臨死亡的人們。
德蕾莎修女被這一幕幕悲慘的景象嚇呆了,她在腦海中反覆的思考著…「他們受傷了需要幫助…我該怎麼做才能夠幫助這些人減輕痛苦呢?」於是,決定沿路巡訪各個街道為受傷的人們服務。隨身攜帶包紮傷口的繃帶、碘酒、止痛藥與一些食物,不忘母親在年幼時的諄諄教誨,以親切的態度在黑暗的角落為他們處理傷口。
一天早晨,德蕾莎修女準備搭火車前往大吉嶺開會,加爾各答的火車站擠滿了人潮,定睛一看才發現這些人盡是無家可歸的乞丐,群聚在火車站內向路人乞討。德蕾莎修女看著不斷乞討的人們,不由得生發出憐憫的心,可是火車已經準備出發,只好加速腳步穿越擁擠的人群。好不容易走上車廂,突然…在耳後聽到微弱的聲音…「我好渴、我好渴…。」轉頭尋找那聲音的源頭,映入眼簾的是虛弱、枯瘦的老人,模樣悽慘得令人心碎。
德蕾莎修女眼看火車就要離站,急忙拿出一枚銅板扔到老人腳下,希望他可以用銅板換點水來解渴,只可惜扔給老人的那枚銅板被突然衝出來的小男孩給搶走了。火車已離站,德蕾莎修女對自己的無能為力感到難過。她不責怪小男孩搶走了送給老人的銅板,因為這孩子也同樣需要那枚銅板…。經過這次事件,德蕾莎修女立定了目標,決心創立屬於自己的修女會,專心地照顧每位貧窮、需要幫助的人們。
可惜的是德蕾莎修女的決定並未獲得多數人的贊同,但是她卻仍然堅持創會。開創修女會並不容易,德蕾莎修女寫了許多封信給主教,內容明確的表達了堅定的意志,無非就是希望每個流落在街頭的人們都可以有水喝、飢餓的人們有食物可以吃、受傷的人皆能夠得到關懷與照顧,也盼望貧窮的孩子能夠接受教育,改善自己的生活。為了協助創會,大主教帶著德蕾莎修女的信前往梵蒂岡,請示羅馬教廷的意見。在這漫漫長的等待之中,德蕾莎修女也不忘每天走上街道,巡視各個街角幫助窮困的人們,靜待梵蒂岡的消息。
這一天,德蕾莎修女走在狹窄的街道上,瞥見一位老婦人病得奄奄一息,倒臥在街頭看起來似乎要斷氣了。她看著眼前悲戚的景象,忍不住向在旁來往的人們呼喊道:「這女人就快死了,需要馬上送醫院!有誰能夠幫幫我,送她去醫院!」但是,路過的人們只是冷冷的看著德蕾莎修女,卻沒有人願意伸出援手幫助她。
為什麼來往的人們對德蕾莎修女的態度如此的冷漠呢?原來,印度的加爾各答每天都有大量的窮人生病、死亡,這樣的景象不斷的重複出現在他們的眼前,無能為力的他們早已習慣面對死亡,再也不會為了誰死亡而感到傷心、難過了。
孤立無援的德蕾莎修女只好找人借了一輛手推車,獨自將老婦人抬上推車後,使盡力氣的推著車把人送到政府開設的免費醫院。當時印度的醫療費用昂貴,為了妥善運用稀少的醫療資源,醫生只好依照病人的階級、病況的輕重決定是否救治病人。對醫院來說,德蕾莎修女帶來看診的老婦人已瀕臨垂死的邊緣,就算給她吃藥、處理傷口已於事無補,最終還是難逃死亡的命運…倒不如將這些藥品留給其他有生存希望的患者,才不會平白無故浪費了醫療資源。
醫院表明了立場,拒絕為老婦人進行治療,德蕾莎修女為此感到失望…她心想「不管受傷程度、救活機率如何…每一個生命應該都一樣的尊貴、有相同的權利接受平等的治療才對啊!如果連醫院的醫生都沒有辦法醫治窮苦的病人,那…也只能靠我自己的力量去完成這項使命了吧!」就這樣,德蕾莎修女便下定決心前往「聖家醫院」學習醫藥跟護理方面的相關知識。
一般來說,學習一整套的醫療課程需要耗費2年的時間,德蕾莎修女為了加速完成學程,便自創速成的學習方法。普通人1天最多學習8小時,但是她1天卻花了整整16小時學習,削減了睡眠時間來增加學習的時數。因此德蕾莎修女只花了半年的時間就完成了所有的醫療課程。
德蕾莎修女曾說:「每一個生命都是尊貴的,不論階級、種姓,抑或是生病、殘缺、垂死的人。」然而,窮人的生命被視如草芥,生病的窮人要得到醫療上的救助非常困難。加爾各答這個灰暗的城市,每天有將近30位的窮人死亡,1個月大約有1000多人去逝,德蕾莎修女為了妥善照顧這些生命即將走向終點的窮人們,在善心人士的安排下,順利在印度的摩提吉建立了一間臨終關懷院,並命名為「清心之家」。
「清心之家」每天聚集了許多生命垂危的病人,這些人面對未知的死亡,眼神已不帶著任何對世界的眷戀。德蕾莎修女看著他們,微笑地伸出溫暖的手陪伴他們度過人生最後的時刻。這些受幫助的人們,這一輩子不曾感受過如此有尊嚴的對待,就這樣在愛與溫暖的守候當中安詳的離開人世間。
正當忙碌的時候德蕾莎修女接到來自梵蒂岡的好消息,天主教的教宗同意創立修女會,並命名為「仁愛傳教修女會」。這特別的修女會主要的任務是募集免費的食物以及藥物,其中最重要的是給予弱勢的人們微笑以及陪伴,這些再平凡、簡單不過的事情。入會的修女們跟隨著德蕾莎修女的腳步,帶著無比的勇氣與強大的愛心走上街頭,幫助這些因為衣服骯髒而無法上教堂的人、沒有力氣吃東西無法進食的人、垂死倒臥在街頭等待死亡的人、還有那些因為生活的絕望,淚已流乾不再哭泣的人們。
之後的幾年,德蕾莎修女陸陸續續的創立了收容孤兒、棄嬰的「兒童之家」、痲瘋病收容中心、痲瘋病康復中心,助人的事蹟獲得廣泛的回響與支持,追隨者眾多也紛紛在世界各國開創了修女會以及兄弟會。而仁愛傳教兄弟會也在香港、哥倫比亞、洛杉磯、東京等地扎根,因此德蕾莎修女不得不搭乘飛機往返各個國家。
有一次德蕾莎修女準備前往海外開會,搭乘的飛機剛好都備有美味的飛機餐,德蕾莎修女看著這些餐點不禁想著:「要是在各個國家窮困的孩子們、窮人們都能夠吃到這麼豐盛的午餐,那該有多好啊!」此時正好看到鄰座的女孩才吃了幾口食物,就把湯匙放下請空服員將餐點收走。德蕾莎修女看到這一幕感到非常驚訝,暗自心想…「竟然有人如此浪費食物!」於是詢問在旁的空服員:「你剛剛收起來的餐點根本沒吃幾口,請問你們平常是怎麼處理這些剩下的食物?」空服員回答道:「我們一抵達機場,就會把這些餐點全部丟掉。」
德蕾莎修女聽了很難過,心想…「這個世界上有這麼多窮人沒有飯吃,每天都在垃圾堆裡翻找食物…。他們這輩子肯定沒有吃過像飛機餐一樣美味的餐點吧!可是…這些食物竟然被當作垃圾丟掉?這實在是太可惜了!一定有什麼方法可以說服他們,為我們保留剩下的飛機餐!」德蕾莎修女靈機一動,試圖說服空服員說道:「這些沒有人碰過的食物,可以給我嗎?反正你們也是要丟掉的,不如就把它送給我吧!」這番創新的想法震驚了航空公司,幾經思考後終於答應了德蕾莎修女的請求。往後的每一天,仁愛傳教會都會從各個國際機場取回剩餘的餐點,再將這些美味的食物送給貧窮的孩子們享用。
德蕾莎修女在1979年12月10日榮獲諾貝爾和平獎,這項殊榮只有在被認定為「促進世界、社會和平做出貢獻的偉人」才能夠獲得。但是德蕾莎修女並未為此感到高興,內心的聲音告訴自己…「幫助窮人是我的本分,幫助他們是應該要做的事情,我不需要別人的讚美與掌聲。而且,頒獎前一天還要舉辦慶祝宴會…實在是太浪費錢了!我一定要想個辦法跟主辦單位溝通,把這些錢通通都省下來,給窮人們飽餐一頓。」於是說服主辦單位取消了頒獎前的慶祝宴會,還捐出停辦宴會省下來的錢、以及獲得的諾貝爾和平獎的獎金,甚至賣掉了珍貴無比的金牌獎章,將這些錢全數用在救濟窮人身上。據說這些錢足以讓印度1萬5000位的窮人飽餐一整天,不用擔心餓肚子沒有飯吃。
頒獎當天,大多數的人穿著奢華的禮服出席典禮,就只有德蕾莎修女穿著樸素的印度傳統白色紗麗上台領獎。她在致詞時說道:「我不配領受這項榮譽,我是代表天主的榮耀接受這個獎項,同時代表這世界上所有飢寒交迫、流落街頭,患有傷殘疾病被忽略、不被關心的人們名義來領獎。」這番話語,深刻的體現了德蕾莎修女的德性,偉大的人是謙虛的,不為自己居功,只把一切榮耀獻給天主,然後不斷的付出愛直到終老。
【故事啟示】
人人生而平等,不論容貌、家世背景、身體健康與否,不應有貴賤之別。一般人在面對貧窮的人,容易產生差別、歧視的心態以及行為,衍生出不公平的憾事;在幫助弱勢族群時,以同理心體會別人的處境,在給予物品或施捨錢財的同時,學習德蕾莎修女面帶微笑,以親切、友善的態度慷慨的付出愛心。
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為素未謀面的人們付出、奉獻,需要非常大的勇氣。勇敢踏出腳步去關懷社會中需要關注的人們,給予一個微笑、一個陪伴、一些微不足道的幫忙,看似平凡的舉動卻可以帶給他人無限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