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寧是三國時代有名的隱士,十六歲時父親就過世了,家境貧寒的他心胸非常寬大、喜歡幫助別人,舉凡親戚、朋友、鄰居、或住在同鄉的人餓著肚子沒有飯吃,就算自己三餐不繼,還是會想辦法把自身的糧食分給他們。
不只如此,管寧謙恭而有禮貌、講話態度溫和文雅,大家都喜歡跟他聊天。在聊天時總是默默觀察對方的家庭狀況,聊天的對象若有父母需要照顧、奉養,就會跟他談論孝道的重要性;遇到有兄弟姊妹的人,就會跟他談論友愛、悌的道理。
有一次,管寧搬家碰巧搬到了大家共用的水井旁邊。水井旁每天排隊取水的人很多,居民因為取水的順序問題時常發生爭吵。管寧看到居民爭吵不休的樣子心裡感到非常不安,為了讓人們能夠和平相處,下定決心要想個解決的辦法。
一起來思考
親愛的孩子,如果你是管寧會用什麼方式來解決居民因為取水而引發的爭執呢?
管寧首先想到,如果可以讓居民一到井水旁邊就可以馬上取水,就能夠省掉不少排隊的時間。於是立刻買了許多裝水的器具,事先從井中取好水放在井口旁邊,方便大家來取水時馬上取用,縮短居民取水的時間後紛爭自然而然的也就慢慢減少了。
就這樣,管寧時常觀察井邊的水是否用完了,若發現水被取走又會默默的回到井邊把水取上來放置。日子久了附近的居民開始覺得奇怪「為什麼每次來到井邊,馬上就有水可以取用呢?」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住在附近的管寧,為了減少居民取水的紛爭才想的辦法。附近的居民被這樣的行為深受感動,從此之後來取水的人們各個互相禮讓,再也沒有人敢為了取水的事而爭執不休。
另外還有一個故事...在管寧還在種田維生的時候,隔壁鄰居的牛時常跑到他的田裡偷吃穀物、踩壞農作物。
一起來思考
親愛的孩子,如果你是管寧會怎麼解決牛偷偷跑進田裡吃農作物的事情發生呢?
一般人遇到這樣的事情通常都會氣到向牛主人要求損壞農作物的賠償,但管寧不但沒有生氣的向牛主人告狀,反而還怕牛走失,就把牛牽到陰涼的地方準備食物跟水給牛飲食,幫忙照顧這隻頑皮又淘氣的牛。鄰居知道此事後,既慚愧又感恩。就這樣管寧不予人計較、常給人方便,樂善好施的行為感化許多身邊的人,使社會變得更加和諧。
【故事啟示】
「方便」就是指做便利於人之事情。若能夠時時保持同理心體諒他人的處境來待人處事,尤其在急迫時刻給予他人方便,僅微不足道之小事、舉手之勞皆有助人之功德。
助人之事應從與人方便開始做起,培養最基本的公德心才能夠為社會、環境,奉獻一己之力。
方便他人行走:
搭乘手扶梯時,站在通道最右側,將左側通道留給趕時間的人快速通過;走廊、公共空間,勿堆放私人物品影響他人通行,可避免不必要的爭執或危險;行車、走路通道上,若有大型石頭乃至於玻璃碎片等,妨礙用路人之物可隨手掃除丟棄,以確保他人的安全。
方便他人使用:
使用公共物品,諸如圖書館書籍、公共廁所、他人的物品等,需愛惜使用,才能夠延長物品壽命、方便下一個人使用。公共環境保持乾淨、整潔,才能夠給下一位使用者愉悅的使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