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辛公義在隋文帝時被任命為岷州的敕使,他非常愛護人民,與人相處不分別親疏遠近,一律以平等的心去對待每一個人。
在辛公義剛到岷州時,當地有著不好的風俗。古代醫學並不發達,很多人沒有醫學常識,因為迷信而害怕瘟疫及傳染病。身邊只要有人被瘟疫感染,不僅是家人、連隔壁鄰居、乃至於岷州所有的居民,都害怕被傳染而躲避被瘟疫感染的病人。深信如果與瘟疫病人靠得太近、或有任何接觸的話,不久後就會死亡。而這些生病的人因為沒有人照顧,也真的多半都病死了。
一起來思考
親愛的孩子,現在醫學發達若家人生病我們能夠用什麼方式去幫助他們呢?
辛公義看到這樣的情形感到非常難過,於是命令岷州的救護人員只要看到染上瘟疫的病患,就將他們搬到廳堂中讓辛公義親自照顧。
夏天瘟疫盛行時,病患人數多達幾百人,全部擠在辛公義的廳堂、走廊內。辛公義並不認識這些患者,卻從早到晚花費許多精神與體力去照料眾多的病患。甚至使用自己辛苦賺來的薪水,買藥給病人治病、買病床給病人們休息。
辛公義照顧病人直到痊癒後,為了導正病人的親屬不正確的觀念,還會命令下屬將家屬帶到廳堂內,苦口婆心的告訴他們:「人的壽命、生死都是命中註定。人無法輕易改變命運,命運又怎麼能夠互相傳染呢?如果不好的命運真的會傳染,那麼我每天親自照顧這些病患,不也早就死亡了嗎?」病人的家屬感到非常慚愧,本來因為傳染病而造成家庭支離破碎的感情,也因為辛公義的努力就此逐漸變得融洽,間接地改變了岷州不好的風俗。
之後,辛公義被調職來到并州,剛到任後便馬上處理前任敕使累積下來沒有完成的訴訟事件。為了能加速完成判決,還親自到并州的監獄內審問犯人。包括街坊鄰居吵架、偷東西、殺人放火等,這些人民無法自己解決的糾紛、乃至於撲朔迷離的殺人案都是由辛公義親自進行審理。
辛公義審理案件非常仔細且謹慎,有時候案件太多無法當天處理完成,就會待在廳堂內繼續加班、熬夜處理。身旁的人看辛公義每天為了審理案件而操煩,好心勸他說:「處理公事,都有它的程序。當天無法處理完成的案件可以擱在一旁,你就先下班回家休息,隔天繼續處理就好。何必堅持當天處理完成,把自己搞得那麼累呢?」
一起來思考
親愛的孩子,你覺得為什麼辛公義堅持每天處理完案件才回家休息呢?
辛公義回答道:「我擔任并州的敕使幫忙治理人民,百姓鬧哄哄的吵架爭執、偷竊、殺人,無法讓并州沒有訴訟事件發生是因為我的德行不足,無法感化人民所導致。要知道,人民犯法,會產生法律上相關的問題,有罪的人需要關進監獄內坐牢。若案件沒有審理完成,跟訴訟相關連的人都得暫時被關在監獄中拘押等待審判。但如果沒有犯法的人被關在監獄裡面,我的良心怎麼過意的去呢?」
監獄內的犯人聽到辛公義這一席話非常感動,犯罪的人則自動出來認罪服刑,不敢再讓辛公義為了處理案件而太過操心。從此之後,并州內只要有人民起爭執或吵架,都會想起辛公義不分晝夜體貼人民、付出的精神,若只是小事情意見不合、談不攏,則會互相退讓一步自動和解,并州的訴訟、爭執等案件也就越來越少了。
辛公義如此設身處地為每一個人著想,用「同理心」去感受那些沒有犯法,卻被關在監獄中人民痛苦的心情,為了不造成冤獄、不讓無辜的百姓被關在牢中過夜,捨棄自己的休息時間而處理案件的精神令人欽佩,也因此感化當地的百姓不再隨意的犯法。
【故事啟示】
「平等心」是對人沒有分別你我、不存計較之心。對待每個人皆一樣的親切、有禮貌;對待動物、甚至是昆蟲,也能夠用一樣的心去珍惜、愛護生命的寶貴。將愛護自己的心,拓展至他人的身上,珍惜每個身邊有緣分的人;將自己的心量放寬、放大,關心需要幫助的人們。學習伸出援手、付出愛心,看待事情的角度與視野就能夠更加的廣闊、開朗。
「同理心」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假設自己處在與他人一樣的環境、遭遇相同的情況時,會有怎麼樣的心情與感受。再進一步去設想,在這樣的處境中,感覺到難受、不快樂、哀傷的心情時,如何用幾句關懷、溫柔的言語來鼓勵、安慰對方,進而幫助他人重拾溫暖以及信心,或者是解決困境。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學習不加諸自己不喜歡的事物、言語、感受在他人身上,即是最容易體現同理心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