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達到歷史上的盛世-貞觀之治,這都要歸功於幕後偉大的推手-唐太宗的妻子長孫皇后與忠臣魏徵,不畏責難在皇帝身旁用智慧的言語輔佐朝政的膽識。今天就來分享這兩位幕後推手的故事。

 

  唐太宗的妻子長孫皇后是位賢能的女子,雖然貴為皇后卻過著簡單樸實的生活。有一次,皇太子的保母向長孫皇后提出請求,希望可以增加寢宮內的生活物品,好營造舒適、優渥的環境讓皇太子可以快樂的成長。長孫皇后聽完,語重心長的說道:「太子應該要怕自己沒有德行,好的名聲不能弘揚。怎麼是怕沒有器具可以使用呢?太子要學習過儉約的生活,並且修身養性、培養良好的品格才是。」說完,便拒絕了保母的請求。可見皇后在教育上,特別重視太子們的品格,從簡樸的生活中涵養自我,未來才能夠成為了解民心的一國之君。

 

  另一方面,忠臣魏徵則時常在朝廷上向唐太宗勇敢的進諫國內外政策,可惜講話過於直率,時常得罪皇帝。有一次唐太宗又被惹得很不高興,退朝後回到殿內看到長孫皇后忍不住氣憤的抱怨:「可惡!我一定要找機會殺死這個鄉巴佬!」

 

皇帝掌控所有人的生死大權,如果皇帝昏庸、甚至是暴君,不高興就可以隨便處死任何人。可想而知,魏徵進諫惹得皇帝不開心,很可能遭遇殺生之禍、害得自己命喪黃泉。

 

  長孫皇后看到在氣頭上怒不可抑的皇帝,小心翼翼的詢問道:「是誰惹您生氣呢?」唐太宗回答:「就是那個魏徵!每次都在朝殿上當眾汙辱我!真是氣死我了!」皇后聽說魏徵是位難能可貴的忠臣,如果這樣的忠臣消失了,肯定是國家一大損失…為了保護魏徵,皇后決定想個辦法平息皇帝的憤怒…。

 

一起來思考親愛的孩子,你覺得長孫皇后會用什麼方式來平息唐太宗的怒氣呢?

 

  長孫皇后默默地換上朝服,站在庭院向唐太宗道喜。通常皇后只在正式的場合穿著朝服,皇帝看到這樣的舉動感到非常的訝異,一下子就忘卻了憤怒的情緒。長孫皇后接著說道:「恭喜皇上!妾聽說朝有明君然後有正直的臣子,現在皇上身邊的魏徵可以耿直的向您進諫,是因為陛下開明的緣故,怎能不向皇帝道賀呢!」唐太宗聽到這席話,內心非常高興,不久也就氣消了。

 

  可惜,在貞觀之治10年的時候,長孫皇后因病過世。唐太宗悲傷的說道:「從此以後回到宮內,再也聽不到長孫皇后規勸的話語,失去了好的輔佐者難掩悲傷。」在貞觀之治第17年時,魏徵也去世了…唐太宗傷心過度以至於無法處理國事,整整廢朝5天才終於打起精神。在弔念之際,留下「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這句亙古的歷史名言,說明「人需要以『銅』做為鏡子,來整理儀容。並且依靠『歷史』為借鏡,明白歷史的衰進更替,從歷史人物的成功與失敗當中檢視自己。但要如何知道自己的是非成敗,則需要以『人』做為一面鏡子,才能夠看清楚全貌。現今失去了忠臣魏徵,如同失去一面可以檢視自己好壞的鏡子,我擔心再也沒有人可以像他一樣,正直的為國家進諫了阿!」一語道盡了失去魏徵的悲痛之情。

 

【故事啟示】

 

忠臣魏徵不害怕自身安危,向唐太宗勇敢進諫的精神令人欽佩。但是忠言逆耳,誠懇、正直的規勸時常讓聽的人覺得刺耳、不愉快。就算是出自於好意,一時之間也不容易被他人接受,最後演變成吵架或爭執事件。在規勸朋友時要拿出像魏徵一樣勇於進諫的勇氣,並且學習長孫皇后說話的智慧,用正直、替別人著想的心,婉轉的表達內心的想法。相信兩者兼備就能夠達成規勸別人向善的目的,這也是「出言要順人心」最重要的精髓所在。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慈庸-讀經班學習 的頭像
    慈庸-讀經班學習

    讀經班學習-慈庸部落格

    慈庸-讀經班學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